時間:2023-01-18 19:30:19 | 瀏覽:907
海峽品牌雜志社特約撰稿人:俞 杰
鄭氏入閩始于西晉。晉惠帝時,滎陽鄭桓公第三十九代裔孫鄭庠,字文序,官任安東太守(當地主官),因避八王之亂,遷居安徽壽春山。晉懷帝永嘉元年(307年)八月,帶領全家南渡,居江蘇丹陽郡秣陵縣(今江寧縣),后世皆尊鄭庠為渡江始祖。鄭庠次子鄭昭,字元質,官任龍驤將軍(以龍驤為名號的將軍稱謂),永嘉元年隨父南渡,入閩后官任泉州、建安刺史(當地主官),后調任晉安(即晉安郡,治所在今福州)太守。鄭昭入閩時初居侯官(今福州),轉永福(今永泰)?!敖浧翁镆娔虾?,聳翠環拱”,遂將滎陽先祖骨骸遷葬于南湖山南,史稱“鄭十二丘”。鄭氏尊鄭昭為入閩始祖。
據莆田鄭氏古今譜牒及府縣志、廣化寺史等記載,鄭昭開閩后,傳至十四世鄭勖,勖生五子:岌、金、鐃、
辿、子遂。鄭辿三子鄭露,贈太府卿(太府寺長官,掌金帛財貨商稅貿易等,三品);鄭鐃長子鄭莊,官左鎮軍定武中郎將(武官名稱,四品);鄭子遂長子鄭淑,官常州別駕(州刺史佐官,總理州中眾務)。南北朝陳永定元年(557年)三位堂兄弟由永福(今永泰)入莆田,定居南湖山十二丘祖墳側廬。永定二年,他們將祖墳“萬代香火”之地讓予金仙祖師,移祖墳于“萬代子孫”之寶地,祖墳處舍建金仙庵(即廣化寺前身)。寺內建“三先生祠”,以祀鄭露、鄭莊、鄭淑三兄弟。
鄭露三兄弟在南湖山創建閩地第一所學堂,曰“湖山書堂”,“以修儒業,時作篇章,以訓子弟,閩人化焉”。三先生開莆田文獻名邦、海濱鄒魯之先河,世人尊為“南湖三先生”。唐貞元元年(785年)唐皇賜金勒建“開莆來學”坊于莆城拱辰門,以褒其功。鄭露三兄弟為莆田鄭氏始祖。
南湖鄭氏,其后分為三個世系:
西峰鄭露世系 鄭露,字恩叟,鄭辿三子。定居南湖西峰尾,為莆田縣諸鄭始祖。傳至三世鄭敖,生五子,時號“五垂簪(簪:古代達官貴人的冠飾)”,長子鄭鞏,官吏部尚書,遷福州故丘;次子鄭皋,官大理寺評事(掌刑獄案件審理的大理寺屬官),為前埭房(今屬荔城區英龍社區)始祖;三子鄭阜,官兵曹郎(兵部下屬六品官員),為后埭房(辰門兜一帶)之始祖;四子鄭準,官司門郎(刑部下屬六品郎官),為留橋上塘房(今屬荔城區文獻社區境)之始祖;五子鄭肇,官壽州(今安徽壽縣地區)刺史,為桃源房始祖。
潯陽鄭莊世系 鄭莊,字端叟,鄭鐃長子。分遷仙游潯陽(今仙游象溪、石蒼等鄉鎮),為潯陽鄭氏始祖。傳子鄭積,歷官金紫光祿大夫,侍御史兼右散騎常侍(掌規諫過失,侍從顧問的尊貴之官,三品)。生七子,號稱“七鳳”。長子鄭方道分潯陽洋頭后坑上坑房;次子鄭方遽仍為后坑房祖;三子鄭方述分龜嶺房;四子鄭方迥遷福州大田;五子鄭方遜遷永福竹演;六子鄭方迕分廣業里霞溪房;七子鄭方迓遷永春德化。鄭莊十二世孫,鄭樵,字漁仲,號夾漈,世稱“夾漈先生”。封迪功郎,授樞密院編修(樞密院編修官),隱居廣業里夾
漈山(今涵江區新縣鎮?溪村),建有夾漈草堂,為宋代歷史學家,亦有“理學名臣”之稱。其著有《通志》,為繼《史記》之后又一部通史巨著,與杜估的《通典》、馬端臨的《文獻通考》并稱為我國的“三通”。宋乾道五年(1169年),鄭莊十三代孫鄭僑高中狀元榮歸拜祖,并重修祠堂,因稱“鄭僑祠”。鄭僑卒后謚封“太師”。宋光宗曾贊鄭僑“朝野臣僚能如僑卿之愛民,則天下安矣”。
鞏橋鄭淑世系 鄭淑,字善叟,鄭遂長子。遷居鞏橋荷葉山左(今仙游賴店圣泉村),為鞏橋鄭氏始祖。傳至四世鄭良士,字君夢,官至左散騎常侍(君主近臣,職掌同右散騎常侍)兼御史大夫。生十一子,有八士在朝,人稱“鄭家八虎”。長子鄭元弼分鞏橋房;次子鄭元恭遷福州;三子鄭元謙分折桂里埔兜房;四子鄭元素分駕房;五子鄭元龜由南湖分司馬房;六子鄭元禮分楓亭赤湖房;七子鄭元振分香山員外房;八子鄭元漸早逝;九子鄭元慶分德化桂林隔;十子鄭元瑜分秘書房;十一子鄭元忠分正字房。
明戶部尚書鄭紀,從鞏橋分遷至文賢里屏山(即今仙游度尾埔尾)。鄭紀一生歷經明英宗、憲宗、孝宗三朝,人稱“三朝元老”“一品尚書”,明孝宗曾題賜“經筵侍講,啟沃良多”匾額。鄭紀著有《歸田錄》《東園文集》等。
明代實行衛所兵制,軍戶中亦有外籍鄭姓人在興化衛、平海衛的衛所中世襲任職,入籍莆田傳衍。
南湖鄭氏,播傳福建省的福州、泉州、漳州、龍巖等地市,也有徙遷全國一些省份和港臺地區,廣東、浙江尤多,并形成望族。如南湖鄭露九世孫鄭重,明成化十一年(1475年)進士,曾任長沙知府,后遷化縣(今廣東化州市)開基創業,建宗立廟。稱“化州派”。宋仁宗慶歷四年(1044年),鄭莊九世孫鄭行十,官任廣東惠州判官(輔助處理州府事務的僚佐),致仕后居于東莞縣文順鄉,繁衍生息。因其高祖鄭璩墓葬崇仁里黃志善澳嶺西山,稱鄭氏“西山派”。南湖鄭氏后裔鄭信之子鄭徽,官廣東鹽運使司,為潮陽神山始祖。與鄭徽同遷潮陽后鄭夔子鄭升,亦為金浦始祖。稱“潮陽派”。宋末元初,南湖鄭氏十八世孫鄭東里,從閩入潮州鯤江鄉,生三子,創“鯤江派”。據浙江平陽《鄭氏宗譜》載,唐太府卿鄭露二十九世孫鄭敬廷,生三子:明嚴、臺嚴、少嚴,明嚴由莆田徙遷福鼎沙埕。清康熙初年,復從福鼎遷浙之平邑,衍為“平陽派”。漳浦石壁和東坑鄭氏,為仙游縣鄭子弼于明萬歷前徙遷,子孫繁衍昌盛,其后有的外遷聚族于泉之浯江李洋鄉,衍為“浯江派”。泉州惠安縣岡州鄉鄭氏,為鞏橋鄭淑后裔鄭益齋,于明弘治、正德年間由仙游縣遷此,為泉南鄭氏之始祖。稱“岡州派”。
鄭氏移居臺灣,始于明、清之際鄭成功收復臺灣后。鄭氏治臺期間,閩、粵沿海入臺的鄭姓人絡繹不絕。至今鄭氏為臺灣第十二大姓。
從清代始,鄭氏播遷海外,分布泰國、緬甸、菲律賓、馬來西亞、新加坡、澳大利亞、美國、日本和加拿大等國家。
鄭氏先人品德高尚,才華出眾,為鄭家樹立風范。有民謠贊曰:子產為官績顯赫,西施美艷滅吳王。鄭吉鎮西安遠侯,鄭國修渠利秦川。鄭玄注經稱“鄭學”,鄭虔“三絕”譽藝壇。思肖光祖藝術家,鄭樵通志史之光。鄭和七次下西洋,成功收臺功無量。板橋石竹秀勁蒼,難得糊涂語意長。
(作者系福建省方志委副主任)
海峽品牌雜志社特約撰稿人:俞 杰一、入閩肇基朱氏入閩于唐代,主要有三支,皆為唐代宰相朱敬則之后。一支是朱敬則的六世孫朱澥。字能科,尚書朱吉甫子,任袁州司馬(軍隊官吏),世居南陽。唐末,中原紛擾,朱澥攜子率族入閩至侯官(今福州),后遷仙邑香
海峽品牌雜志社特約撰稿人:俞 杰鄭氏入閩始于西晉。晉惠帝時,滎陽鄭桓公第三十九代裔孫鄭庠,字文序,官任安東太守(當地主官),因避八王之亂,遷居安徽壽春山。晉懷帝永嘉元年(307年)八月,帶領全家南渡,居江蘇丹陽郡秣陵縣(今江寧縣),后世皆尊
海峽品牌雜志社特約撰稿人:俞 杰一、傳衍莆田(一)蕭潢世系宋宣和年間(約1112年),蕭曦(唐僖宗中和年間,光祿寺丞蕭英長子唐朝刺史)十世孫戶部郎中(戶部的司長)蕭潢,自長樂遷徙莆田五侯山北偶岱石(今荔城區北高鎮岱峰村),因蕭潢車駕至莆,愛
趙姓,宋代《百家姓》排名第一,而在2006年新百家姓排名第八位。發祥地在今山西省,曾是晉國六卿之一。周穆王時的造父是漢族趙姓之始祖,截至2014年總人口大約有2670萬,趙姓在北方地區是常見的姓氏之一。趙姓著名郡望有天水、涿郡、下邳、南陽、
馬姓是中國第十三位大姓,主要分布于黃河沿岸的省份和安徽江蘇。當今馬姓人口大約占全國人口的1.29%,總人口大約有1720萬?! 〉眯帐甲骜R服君,即趙奢,贏姓,上古時期帝顓頊裔孫伯益之后,趙奢封地在馬服,屬以居邑名為氏。馬服本為戰國時期趙國土
馬姓是中國第十三位大姓,主要分布于黃河沿岸的省份和安徽江蘇。當今馬姓人口大約占全國人口的1.29%,總人口大約有1720萬?! ∮尉€一:河北省邯鄲市(發源地) ?。ㄒ唬┖颖笔『愂旭R姓發源地——紫山紅山 邯鄲是馬姓的發源地,是一座具有近3
大唐朝有位酒仙詩人叫李白,大宋有位婉約詞人李清照,南唐還有位不務正業的詞皇帝李煜,被世人尊為詩詞界的三杰。咱們先說李煜,公元961年,李煜他爹李璟駕崩,因幾個哥哥死得死病的病,身為老六的他登基繼位。李煜與其它幾個哥們不一樣,他善詩文、工書畫
【2020百家姓排名,王姓為百家姓排名top1】8日,公安部發布《二〇二〇年全國姓名報告》。按戶籍人口數量排名,2020年的“百家姓”與2019年相比變化不大?!巴酢薄袄睢薄皬垺薄皠ⅰ薄瓣悺币琅f名列前5,五大姓氏占全國戶籍總人口30.8%。
關、佟、齊等大姓被擠出新版“百家姓”,新生兒起名最愛帶“梓”公安部發布2018年全國姓名大數據,沈版百家姓有17個姓氏落選你印象中的“百家姓”,還是趙錢孫李周吳鄭王嗎?日前,公安部戶政管理研究中心對2018年公安機關登記的全國姓氏和新生兒姓
張姓在百家姓氏中是一個非常古老的姓氏,在中華大地有著廣泛的人口分布及龐大的人口數量:據公安部戶政管理中心2020年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:全國張姓人口數量達到九千七百四十五萬之多,僅次于王姓和李姓,人口數量居全國第三 ,有這么廣泛的人口分布
黃姓,遠古稱黃氏,是一個典型的多民族、多源流姓氏。如今,黃氏人口眾多,分布廣泛:據公安部戶政管理中心2020年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,黃姓人口達3521萬之多,百家姓排名第七位。黃氏源姓于北方,兩宋之后主要分布于湖北、四川、福建、江西一帶
陳姓,是中華主要姓氏之一,是一個典型的多民族、多源流姓氏,人口眾多,據公安部戶政管理中心2020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,全國陳姓人口總數有六千四百一十萬之多,百家姓排名第五,僅次于王、李、張、劉.現在我們來探討一下陳姓開山始祖。史料記載:陳
中國民間向來就有“趙錢孫李,周吳鄭王”的說法,為什么民間把趙姓排在《百家姓》第一位呢?因為《百家姓》形成于北宋時期,北宋共有18位趙姓皇帝,當時《百家姓》自然以帝王為貴,排在第一。趙姓是我國歷史上地位十分顯赫的姓氏,據部分資料統計光稱帝稱王
趙汗青·劉欣華趙姓在中國,是個很普及的姓,說起古代名人,有春秋時候的趙簡子,戰國的平原君(趙勝),千古一帝秦始皇趙政,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,有半部論語治天下的千古賢相趙普,更有因文藝范導致喪權辱國的趙佶,元代大名鼎鼎的書法家趙孟頫……近代至今
鄭姓的人口與分布鄭姓是中華《百家姓》中一個典型的多民族,多源流姓氏,相關文獻記載,鄭姓主要源自于子姓、姜姓、姬姓及少數民族改名等。鄭姓在宋明時期大約各有人口75萬和125萬,隨著歷史變革中的不斷遷徙,鄭姓人口已經分布在我國的大江南北。當今,